
长三角日前交出一份发展成色量质齐升的成绩单,2023年,上海、江苏、浙江和安徽的经济总量突破30万亿元大关,对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。数据显示,2023年,上海GDP为4.72万亿元,江苏12.82万亿元,浙江8.26万亿元,安徽4.71万亿元。2018年以来,长三角GDP占全国的比重始终保持在24%左右,呈稳定发展态势。三省一市以4%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国1/4的经济总量。
2024年1月30日,中央广播电台经济之声《财经态度》就“发挥比较优势 下好优势产业‘联动棋’”专访了西南财经大学西财智库主任、首席经济学家汤继强教授。
主持人:2023年,长三角经济总量迈上了30万亿元新台阶,杭州,成功跻身超大城市,同时,常州高质量迈入GDP万亿之城,那您觉得哪些因素是助力长三角在区域城市层面取得了一些新突破?
汤继强:2023年长三角的经济总量迈上30万亿新台阶,包括杭州,成功跻身超大城市,同时,常州高质量迈入GDP万亿之城,对这些巨大成绩的取得,我表示由衷的祝贺。在中国开启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中,作为中国经济的“第一极”,长三角首先交出了漂亮的答卷。特别在外部形势非常复杂,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,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背景下,长三角的这种惊人表现特别值得点赞。是什么原因让长三角在区域和城市层面取得新突破?根据我长期的观察和理解,首先是产业的突破,第二是科技创新的突破,这中间包括区域的一体化发展、比较优势、对外开放等等,比如以上海为例,2023年上海市工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量比重已经达到工业总产值的43.9%,其中的集成电路、生物医药、人工智能三大先导性的产业规模达到1.6万亿。江苏省从来都是我们的制造业大省,去年光是制造业的增加值就达到了4.66万亿,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了36.3%,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指数达到了91.9,在全国处在第一位,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提高到41.3%和49.9%,13个设区市全部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百强市。浙江省的制造业投资腾速而起,制造业投资增长14.1%,拉动全部投资增长2.8个百分点。尤其新质生产力,包括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和高新技术的产业投资分别达到了36.9%和21.1%,增速高于全部投资。安徽省的新三亚产品出口增长达到11.6%,汽车出口114.7万辆,增长高达80.1%,新能源汽车的产量达到了86.8万辆,增长60.5%,光伏制造业实现营收超2900亿元、升至全国第3位,锂离子电池制造业营收突破1000亿元、增长15%左右。光是产业层面,就带来了那么大的一个增量,这30万亿能不产生吗?另外,从科技创新、对外开放来讲,长三角都是全国科技创新的一个“龙头”中心,这里既是前沿,又是就地转化的重要基地,包括持续地改善优化营商环境,应对疫情、后疫情时代的各种挑战等,这些因素综合发挥作用使长三角成为中国经济最闪亮的一道光芒。
主持人:我们纵观去年三省一市的产业发展情况,制造业与实体经济的成绩斐然,那体现出三省一市有哪些共性和个性的发展特点?您觉得还有哪些驱动的因素?
汤继强:我觉得三省一市按照长三角一体化的布局,一是产业之间的相互关联,产业链、创新链、价值链,可以多链互补、多链融合,让它的产业配套半径短,资源要素就近转化率高。二是由于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的加持,形成了品牌的区域发展预期,这些创新的举措和政策的赋能,很好地实现了将科技创新转化为产业发展。
江苏省在工作报告中提出2024年要建好用好先进技术成果长三角转化中心,推进沿沪宁产业创新带、宁杭生态经济带、G60科创走廊、长三角一体化产业发展基地建设,规划建设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。浙江省的报告中也提出2024年全面落实长三角一体化、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国家战略,加快建设长三角科创共同体合作载体。安徽省提出要继续协同打造长三角科技创新策源地,加强科技创新合力合作共建。
因为这些方面的共同作用,让长三角产业发展有一抹亮眼的光芒。科技创新像一双紧紧相握的大手,让长三角区域发展在全球经济下行的背景下,支撑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长三角篇章。根据我的观察,他们真真正正做好了协同创新“一盘棋”,让我很受鼓舞,也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未来走势特别看好。
主持人:2024年三省一市都将科技创新列入重点工作,不过长三角各地优势产业也是各不相同的,那根据您的研究和观察,您觉得各地如何结合优势产业与前沿产业趋势,下好协同创新发展“一盘棋”?
汤继强:任何一个区域的发展,一个方面,是要做好自己本土的产业发展,另一个方面要尽可能的避免同质化竞争。最好能够把同质化竞争转化为具有比较优势的同质化竞合,就是“竞争”与“合作”,互相取长补短,不要做“零和博弈”,而要做“增量博弈”。长三角今天发展的这么好,无论是科技创新还是产业发展,都不是在存量博弈、零和博弈上下功夫,而是在共同打造新市场、培养新动能、培养新的生产力等提升整个区域的发展能级,也就是在增量博弈上做好了由“竞争”到“竞合”的转变,从而促进了区域的一体化发展。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,就是避免了过去很容易“脱实向虚”的迹象,而成功地让金融服务业、生产服务业向实体经济倾斜,做强了最具有战略竞争力的一些优势产业、未来产业,包括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质生产力等方面布局、培养和促进。从这些角度不难看出,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是非常有前瞻性的,而且通过实践也见到了成效,对助推国家未来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。
主持人: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,资源能源消耗量大、开发强度大是长三角面临的发展难题之一。但2024年的三省一市都表示要提升绿色发展水平,那在您看来,今年三省一市该如何做好生态环境的跨域治理?如何来实现“好风景”与“好经济”更好的统一?
汤继强:这不光对于长三角,对全世界经济发展都是一个共同的难题。但是好在长三角在规划设计里,在产业布局里已经做好了相关安排,要把“好风景”与“好经济”更好地统一起来,这是我们乐见其成的。这就要长三角继续承担国家创新的任务,作为创新的先导区、示范区、引领区,要做好“好风景”与“好经济”更好统一的示范。我看过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规划,他们在目标上、路径上、政策保障上,已经做了很好的制度性安排。在国家发展体制下,做好制度性安排,政策性安排是保证“好风景”与“好经济”更好统一的前提。另外,好的产业基础、科研院所、科技创新的能力以及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的有机配套,也能使“好风景”与“好经济”的更好统一。另外需思考能源消耗包括用电指数、用水量、用气量等碳性能源怎样向绿色能源转化,现在新的技术可以提供很好的解决方案,这是从能源端思考。另外,从管理端,可以优化过去的管理流程,包括其他与之配套的生产服务业的迭代优化,实现绿色发展,也为“好风景”与“好经济”的统一提供了保障。
一是政策制度,二是技术能级,三是管理提升,从这三个角度,也是当前讲新质生产力的应有之义,当然不限于这些方面,还有很多方面,全社会都来重视“好风景”与“好经济”的更好统一,通过政策支持、技术进步、管理升级、数字化转型、新质生产力的培育等,最终会促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,也让长三角在“好风景”与“好经济”合作方面为国家创造出更多更好的示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