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> 智库之声 > 正文

央广经济之声 | 财经态度:各扬所长、各美其美,共谋“上海大都市圈”协同发展

2024年07月15日 16:41

最近,来自长三角14座城市的规划系统负责人在上海进行了一次“头脑风暴”。十四城正在谋划一件大事。作为全国首个跨省域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,上海大都市圈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即将浮出水面,要在产业协同、交通互联等方面破题。

2024年6月4日,中央广播电台经济之声《财经态度》就“各扬所长、各美其美,共谋‘上海大都市圈协同发展”专访了西南财经大学西财智库主任、首席经济学家汤继强教授。

主持人:早在2022年,上海、江苏、浙江曾联合发布《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》。这次14个城市共同参与编制上海大都市圈国土空间总体规划,请您介绍一下,这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?

汤继强:2022年,上海、江苏、浙江曾联合发布《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》,我理解这个规划是我们今天讨论十四城共绘“上海大都市圈”规划的重要基础和前提,因为长三角一体化是重要的国家战略,上海又处在我们中国对话世界的最前沿,“上海五个中心”代表了中国城市发展的最高水平和最前沿水平,长三角一体化首先有了《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》的法定规划,在此基础上,两年之后上海的规划部门,包括相关的省地市的共同协作,14个城市共同参与编制了上海大都市圈空间的总体规划,我认为这是在2022年《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》基础上的进一步升华与落实。因为今天,世界城市的竞争越来越多的表现为城市群和都市圈之间的竞争,这一次通过14个城市“一张图”这样一个规划,以上海为圆心来代表中国,代表上海都市圈与世界对话,也展现了党的二十大以后开启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,上海都市圈所做的重要探索。

要问两者之间的区别,就是一个更宏观、一个更具体,2022年的《协同规划》是相对宏观的规划,今天讨论的上海大都市圈14个城市的阶段规划,是在此前《协同规划》基础上的更加具体的落实。

主持人:据媒体报道,14个城市共同编制规划,这种形式在国内也是首次出现。在您看来,它主要的目的是什么?想在哪些方面有大的突破和尝试?

汤继强:我前面讲过,中国正在开启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,我们要高质量发展,要和世界上最先进的城市、地区进行竞争,或者说进行对话,我们认为上海都市圈最具有此条件,也是最能代表中国在产业发展、经济发展、城市治理、城市文化以及中国新形象展示的一个具体体现。

比如在上海大都市圈14个城市的具体承载地,包括以上海为圆心,苏州、无锡、常州、南通、盐城、泰州、杭州、宁波、嘉兴、湖州、绍兴、舟山和宣城,它的经济总量达到了18.28万亿,接近联合国五常国之一法国的经济体量。也就是说他以中国1.2%的面积,贡献了全国14.5%的经济体量,从这个数据我们可以看出,这么小的相对面积就能够产生这么好的经济效用。

14个城市共同编制规划,突破了过去传统规划行政区域的限制,通过经济区和行政区适度分离,在规划破圈、破局我认为有很大的改革意义,包括我们未来发展突破行政区域的桎梏,让区域之间在交通上、产业上、城市发展的要素上实现强强联合,包括产业链、创新链、供应链方面的相对互补,所以我觉得14个城市共同规划编制“一张图”,意义实在是太大了。

主持人:“三层三网三底色”中的“三层”,分别指大都市区、联动协同区、区域协作区三个空间层次。该怎么理解这样的划分?

汤继强:规划“三层三网三底色”,把大都市区、联动协同区、区域协作区三个空间层次以一些现代化的交通网络,比如以轨道网、航道网、公路网为重点,构建完善绿色高效多样的一体化综合交通网络及枢纽体系,形成了半个小时、一个小时、一个半小时的出行圈,就是“30—60—90分钟”出行圈,这样有一个好处,他能衔接省市空间底线约束,基于区域自然资源和历史人文禀赋,提升区域生态、人文、安全三大空间底色的价值。

从这个意义来讲,此规划目前在全世界的规划界应该都是头一份儿,因为国外包括西方国家有一些零零碎碎的尝试,但它没有这么大的规模,没有这么大的区域,也没有这么好的规划底色,这次“三层三网三底色”的描述,我认为应该是世界规划史上的一次重要探索。

主持人:未来,上海大都市圈将推进区域创新走廊联动融合建设,从上海出发,最慢90分钟、最快30分钟可到达盐城、泰州、杭州、绍兴等13座城市。这一目标的实现,可能涉及哪些具体工作?

汤继强:我觉得,首先涉及到这些城市相关的行政单位,在自己原有的规划框架之内,要有一种比较开放的心态,大家取长补短,因为这14个城市虽然现在用“一张图”的形式来做表达,但是每个地方的发展水平也相对会有一些差异,包括陆地环境、领海的情况都有一些不同。所以我觉得首先是要平等协商,不以自己的经济体量大或者小来区别,二是兄弟城市要坐到一起平等协商,不回避矛盾,不回避问题,取长补短,让整个大都市圈儿都能够感受到,无论是资源要素的情况,还是交通出行情况,或是自然禀赋情况,大都市圈儿都要彼此关照,我认为这是能不能顺利实现“一张图”比较基础的东西,但是我相信上海大都市圈区域从来都是思想比较解放、也很开明的,这个问题应该能得到很好的解决。

所以有了目标规划以后,关键在于抓落实,要以开放的心态、以改革的思维、以平等的态度来兑现我们14个城市庄重的承诺,把这“一张图”绘好,真真正正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打出一个样板,为世界规划史平添一份惊艳的“成绩单”。

主持人:这里面还存在一个问题,不同城市的发展定位、目标可能存在差异,该怎么去调和?又如何打破行政区划壁垒?

汤继强:我觉得这是协作的重点和关键,第一我们要正视这种差距,因为一个手掌伸出来,每个指头的长短都不一样,那么14个城市在长三角一体化建设的大背景下,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,在新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,首先通过空间规划来实现这种破圈、破局,起了一个好头,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正视当今外部环境的复杂性,包括经济复杂性带来的区域产业链、供应链、科创链、人才链等方面协同对接的任务,包括压力。

那么优化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,识别国家战略机遇,里面我们通过识战略机遇区、潜力提升区,辐射带动周边地区,协同、协作一体化发展,我觉得在城镇方面,就应该有各美其美的城镇布局;在重点区域的交通走廊上,应该以交通走廊为支撑和引领,构建沪宁走廊、沪杭走廊(G60)等多条空间发展复合走廊;优化空间和功能布局,就是把自然资源与历史人文禀赋,包括区域的生态、人文、安全等因素考虑的比较周全,那么这样的话,我们今天就从规划的视角开展上海大都市14城共绘“一张图”的伟大创举了,才真真正正的能够如我们所愿走出一片好天地。



收藏打印

西财智库微信平台

  • 扫描二维码加关注
  • 订阅“智库”频道
  • 观看更多西财智库新闻
返回
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