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> 智库之声 > 正文

汤继强教授接受央广经济之声《财经态度》栏目专访

2024年08月13日 11:21

2024年7月25日,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举行《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(2024—2026年)》新闻发布会,为长三角未来三年工作重点明确了路线图和任务书,本轮行动计划共9个方面165项重点任务,标志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向纵深推进。

7月26日,中央广播电台经济之声《财经态度》就“项目化、清单式推进助力长三角一体化走深走实”专访了西南财经大学西财智库主任、首席经济学家汤继强教授。

主持人:第一个问题,从评估的情况看,前两轮三年行动计划完成率都在90%以上,滚动编制实施三年行动计划,为新一轮的《行动计划》打下了怎样的基础?

汤继强:我觉得这一轮《行动计划》的编制,为未来三年行动计划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,也就是说为未来三年的工作制定了施工图,因为前两轮计划的完成率都在90%以上,已经完成了绝大部分的工作,如果要打分也都在90分以上了,那么这一轮的《行动计划》为后面的全面完成任务、全面收官制定了详细规划,也就是美好蓝图和施工图。

主持人:那这一次列出的9个方面165项重点任务,您最关注什么?哪些涉及到“硬联通”,哪些涵盖了“软联通”?

汤继强:未来三年的《行动计划》,其实是在我们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、全面深化改革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大的背景下来展开的。一方面我关注它“硬支撑”“硬联通”的进一步的优化与完善,另一方面我特别关注它全面深化改革这方面的创新。但重点是在“软联通”方面所进行的创新探索,比如说“硬联通”除了我们过去简单讲的交通基础设施,包括深入推进张江、合肥两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作共建,支持南京、杭州—宁波创建区域科技创新中心。我更关注的是一些围绕重大攻关任务组建的,比如长三角基础研究联合基金,还有跨学科交叉基础研究,还有在法律法规、机构注册、财政支持、评价激励、资产管理等方面的综合性改革,包括人才问题、人才资质的复认等等。总体上讲就是在全面深化改革的“软联通”方面打破行政区域桎梏,这是需要通过改革来进行优化的,这一方面是我重点关注的,当然“硬联通”“硬支撑”是一个基础。

主持人:第二个问题,这次我们看到的本轮三年《行动计划》里提出的探索设立长三角基础研究联合基金,还有聚焦重点产业领域和关键核心技术要实施联合科技攻关,那我们的问题是科技创新跨区域协同,咱们的“三省一市”有哪些重点需要去抓?上海怎么发挥先锋作用,在科技突破和产业突围中能够起到表率?

汤继强:上海本来就是国家规定的五个创新集中地,它有人才优势、对外开放优势和其他综合的政策优势,与安徽、江苏、浙江联合起来做长三角的基础研究和联合攻关,上海肯定是要当好“带头大哥”。我这几年连续去上海调研,他的临港、包括过去的张江,也包括其他协同杭州湾、苏州、合肥等区域的高校、创新团队和世界顶级的研发机构,通过上海“带头大哥”的引领,从基础入手,从未来产业发展的关键领域入手,很容易达成三年《行动规划》纲要里面所确定目标的实现,所以我对以上海为先锋的这种协作机制是极高的关注和高度的赞赏。

主持人:第三个问题,在协同建设长三角世界级产业集群方面,有这么几个关键词,新能源、低空经济、未来产业,那围绕这些重点建设产业集群,你觉得哪些资源要素的整合对接要做扎实,哪些产业链的断点、弱点要着力消除?

汤继强:我觉得我们在协同新能源、低空经济、未来产业的一些赛道方面,第一,尤其是在新能源方面,我们探索的多能互补、风光水电、核能的协作共建领域,中国以“新三样”为代表,走在了世界的前列。其实新能源的突破,客观上对我们的基础研究和协同有很高的要求。现在国家下了决心来布局低空经济的发展,包括上海在确定未来产业发展,如未来能源、未来材料、未来空间等方面都有所安排,从规划本身所确定的方向目标来说,第一,目标是清晰的,第二,以长三角的协作机制这种方式来推进是可行的。

当然,也要克服一些问题,我们在这些赛道已经走在无人区了,可以借鉴、参考的内容很有限,因为我也关注到欧美发达国家和一些高校的研究,在这方面可以借鉴的东西非常少,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能会有一些沉没成本,也就是说在产业链、创新链、人才链等方面断点、弱点方面的消除要花大的功夫。所以我觉得要发挥什么?就是要在协同创新、集成创新,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整合式创新组合上下功夫。

主持人:第四个问题是关于制度层面的。 我们看到本轮三年《行动计划》里提出要加强长三角地区投资类企业的准入到市场准入规范的统一,建立违背市场准入风险清单、案例通道和归集制度, 那么这么设计能解决什么样的问题?我们促进区域市场一体化还应该有哪些先行先试?

汤继强:我刚才讲到的,三年《行动计划》里我特别看重它的深化改革,就是要解决“软联通”的问题。其实中国特色的这种体制,在集中力量办大事、统一大市场的建设方面我们肯定有自己的优势。另一方面,通过经济区和行政区适度分离的这种跨区域协作,重点也是要解决“软联通”的问题,解决市场一体化水平共同提高的问题,解决发展中机制体制的障碍问题。

我很高兴看到,在规划里面涉及机制体制的有25项重点任务,而且每一件都抓得很准,比如长三角政务服务“一网通办”,远程虚拟窗口跨省通办,创新跨省“一件事”集成服务,也包括健康信息互联互通,医疗检查检验互联互通互认,还有异地就医医保服务,轨道交通一体化的营运推进等方面,还有“水乡客厅”按照世界标准来做的话对于我们解决这个问题是有好处的。

另外在市场化一体化方面,它确定了23项重点任务,包括服务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先行区这种举措,长三角地区投资类企业准入等市场准入规范统一等。比如物流提质增效降本行动方案,“轨道上的长三角”、大环线的列车这些理念等都是有软的、有硬的,而且都是通过深化改革来解决这些问题,那么通过改革客观上降低了市场主体的经营成本,激发了区域的内生动力,激发了经济要素的活力,这些举措真的是让我们看得到未来三年《行动计划》会让区域发展因为全面深化改革而爆发出强大的内生动力。

主持人:最后一个问题把民生领域内容再稍微展开一下,这次发布的重点任务还包括了深化长三角政务服务的一网通办,探索医疗检验的互联互通和互认,打造区域新能源汽车的充换电基础设施一张网,您怎么看这样的一体化的纵深推进带来的民生的便利?

汤继强:关于民生问题,关于新能源交通基础设施一张网的一些问题,其实所有的改革的问题、发展问题归根到底是什么?是“人”的问题,怎么样让我们的人与外界对话中更有激情、更有活力,那么无论涉及到衣食住行、教育,医疗卫生等,比如如何让我们的车开到这几个地方不因为充电桩的稀缺,或者不智能而受到阻碍,让我们的人无论是在什么地方工作,都能够享受到高品质的医疗服务,其实攸关这个区域发展的最关键变量就是人的舒适度、安全度、幸福度、感知度。那么有了这些,包括一网通办,医疗检验的互联互通、充电基础设施等,会给个体带来极大的获得感,从而他的幸福感也会爆棚,这样对于推动长三角一体化的系统性提升,成为中国创新发展的典范就有了“人”的基础性支撑。所以我认为在这些“软”的方面的改革,往往会变成区域发展重大的“硬”支撑。


收藏打印

西财智库微信平台

  • 扫描二维码加关注
  • 订阅“智库”频道
  • 观看更多西财智库新闻
返回
首页